中庸麻雀史觀

第二十七章 ~ 滿貫論

本章概述古今的滿貫制度。

古典麻雀的「單式滿貫制」

麻雀因為計番累乘,所以有可能在手牌的番數多的時候, 出現太高的得點,所以自古典初期便有了滿貫制度, 即是規定一個滿貫的分數作為上限,大於滿貫分數的牌就一律只當滿貫分數算。 這制度亦提供了一個方便,就是被視為最高成就的滿貫和種,均可一律當作滿貫來算。

這「單式滿貫制」規則簡單、方便,是很好的制度。 古典初期的番數很少,和牌是以無番、一番牌為多數,很難有太多的番數, 所以一個200副(三至四番)的滿貫分數就已經很妥善。

有些人會喜歡打「無限番」,這是不合雀理的, 不單止因為番數高時會出現天文數字的分數, 而且滿貫和種的定義其實都是以滿貫制度作為前提, 尤其是「字一色」與「大三元」或「四喜和」複合的情形, 這些和種定為滿貫,本來意圖是假設了它們不能複合, 這些和種每一個都各自有滿貫的價值,但是複合起來算「二十六番」就不合雀理。 「無限番」違反了原本意圖,而且從遊戲設計的角度來看, 只會造成不合理的手牌分數,沒有任何好處。

近代麻雀的「複式滿貫制」

麻雀隨著「增值」的過程,番數增加了,如果只靠「單式滿貫制」, 便無法在限制手牌分數在合理範圍的同時, 又可以給難度高的多番手牌(及滿貫和種)滿足的獎勵。 於是在「舊章」及「日本現代麻雀」等均發展了「複式滿貫制」, 就是讓高番的手牌獲較多分數,但這分數卻少於按番數累乘計算得出的分數。 詳細的計法,請見別章各章法的介紹。

這些「複式滿貫制」,雖然解決了眼前的問題,但是卻忽視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 就是增值過程裏不斷增加和種番值及增加新的加番和種, 這已經違反了原本古典章法計番制度的意圖(即是加番乃為特別例外的獎勵, 不會輕易獲得許多番數),令到計番制度崩潰。 所以「複式滿貫制」這「權宜之計」雖然可以某程度上緩和了問題, 但始終不及改用「加算法」這「中庸之道」來得徹底及全面。 (詳細討論請見「算術論」一章。)

中庸的滿貫制度

中庸的滿貫規則,基本上是「單式滿貫制」的伸延,從邏輯的角度來看, 就是規定了在滿貫分數以上,和種不能複合, 這與古典制度的意圖一致。(在單式滿貫制下,同樣地在滿貫分數以上,和種不能複合。) 所以比起小番和種不能複合、但役滿和種卻能複合的日本現代坊間制度, 中庸的規則在邏輯上更有一貫性,亦更忠於原本意圖。

中庸與單式滿貫制有出入的地方,就是部份滿貫和種的分值設定為比滿貫更高分。 這些分值是根據和種的難度與出現率(稀有度)來制定, 目的是要更精確、貼切地給手牌的難度與美感評分,也就是造牌麻雀的理想目標。 雖然形式上與單式滿貫制稍有出入,但理念上卻無衝突, 因為古典制度也是給滿貫和種固定的評分。 說真的,即使中庸改用單式滿貫制,滿貫和種一律只給滿貫分數, 這也對遊戲性的影響不大(因為超過滿貫分數的和種實戰上是極罕有), 但筆者始終覺得現行制度較佳,特別是在「色彩」這方面。

「小四喜」等部份滿貫和種,很容易複合許多和種, 所以與國標等的無上限加算制度比較起來,中庸的滿貫制度避免了太過繁複的計算, 有方便、簡潔的好處,而且固定、控制了那些牌的分數, 在造牌麻雀的理念上亦較忠實地反映那些牌的價值。


前一章目錄下一章

© 2009 Alan KWAN Shiu Ho